失独家庭的“六一”:痛失孩子,他们如何应对
在我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从此,他们陷入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生活:年龄太大,无法再生育,为了避免触景生情,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尤其是逢年过节,阖家团圆的日子,只能以泪相伴。他们被称为“失独者”。 海口市龙华区42户73位失独者,美兰区36户61位失独者,琼山区26户40位失独者,秀英区11户16位失独者,这仅仅是截至去年的数据,这仅仅是登记在案的数据,这仅仅是海口市4个区的数据,整个海南省截至到目前实际失独者远不止这些。 年纪渐渐老了,儿女却没了,垂暮之年,他们的余生该如何度过?海南特区报记者带您走进这群特殊的父母,了解他们的辛酸苦辣,听听他们的声音。(注:文中失独者均为化名) A现状 失独者美兰区登记在册有61人 据海口市美兰区计划生育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该区登记在册的失独者共有36户61人。“有一些失独父母拒绝接受帮扶,没有登记个人信息。”海口市美兰区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梁奇介绍,全区的失独家庭不止36户。 在美兰区登记在册的61个失独者中,从年龄结构看,49岁以上的有50人,占82%左右;从家庭结构看,有配偶的50人,无配偶的11人;从家庭收入来看,仅有12人有稳定收入,占20%左右。 年龄大再生一个孩子很艰难 “我们鼓励失独父母再生育,可是很多父母已经50多岁,很难再生育。”梁奇表示,即便一些父母很年轻,但因丧子悲伤过度,加上心理压力过大,要想再怀孕很难。 该辖区的失独家庭中,仅有一户成功再次生育。据了解,2009年,家住海口市蓝天街道的冯女士和付先生的独生子不幸触电身亡。夫妻俩几乎精神崩溃,在街道办和计生部门工作人员的安慰下,冯女士于2013年2月怀上试管婴儿,并于当年11月顺利产下一个女宝宝。从此,这个家庭恢复了欢声笑语,可是,夫妻二人始终无法走出丧子悲痛,一提到离世的儿子便泪流满面。 有些家庭则通过收养孩子让家庭重新收获笑声。梁奇介绍,辖区成功收养孩子的失独父母只有3对,不足失独家庭的一成。梁奇说,失独父母收养孩子成功率低有多方面原因,经济条件差是多数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有创伤多数失独者喜欢“宅” “封闭、孤僻,不愿跟外界联系。”海口龙华区乐助社会服务社的社工谢嘉玲在8年的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失独父母,她说,这些父母普遍有丧子心理创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封闭自己,不与外界接触。谢嘉玲告诉记者,有些父母在儿女去世后整天呆在家里,拒绝交际。而有的父母则干脆直接搬离原来和子女一起生活的地方。 养老难他们忧心老无所依 “无儿无女,老了怎么办?”谢嘉玲表示,失独者中,多数人经济条件有限,他们最担心的是养老问题。 今年60多岁的王阿姨是银行退休人员,她中年时丧失独子,其爱人因孩子去世受打击不久也离世。孩子和爱人的相继离世对王阿姨是沉重的打击。但是,她性格坚强乐观,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健康的生活。“我好得很,不用任何人帮助。”王阿姨总是向别人展现出她乐观的一面。然而,面对社工,她偶尔会吐露心声,表达脆弱的内心,“我现在还健康,生活能自理,总有一天会老,没法动弹,到时候怎么办啊。”说到此,一向乐观的王阿姨眼里就会闪着泪花。 B制度 符合条件失独家庭可领取扶助金 记者获悉,2008年起,我省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殊扶助制度,对失独父母发放扶助金。海口市美兰区计生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扶助政策,扶助对象夫妻一般应在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方需满49岁。该负责人介绍,符合条件的失独父母每人每年可以领取由国家发放的一定金额的扶助金,其中,城镇失独者每人每年可领取4080元,农村失独者每人每年可领取2040元。记者了解到,随着物价的上涨,国家扶助金也一直在不停上涨。 “除了国家每年发放固定的扶助金,我们也是定期开展一些临时救助。”海口市美兰区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梁奇介绍,每逢特殊节日,市(区)计生部门会拿出一些专项经费,为生活困难的失独父母送去米油等慰问品和现金。 据了解,除了计生部门的帮扶,民政部门也对失独家庭有很多特殊政策。2013年起,海口市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范围,70岁以上的失独老人可以享受由政府埋单的居家养老服务,比如为困难老人提供日常家政、康复和心理慰藉等。 C影像 儿病逝妻患癌,他每天宅在家里 十多年了儿子遗物完好如初 海口夫妇杨军和林红的痛苦生活是很多失独父母的一个缩影。海口龙华区乐助社会服务社社工谢嘉玲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杨军和林红都是50多岁,10多年前,他们有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夫妻二人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他们还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可自从儿子患上了白血病,他们的生活一落千丈。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们卖了房子倾尽所有,可仍没能留住心爱的儿子。 儿子离世后,夫妻二人每日以泪洗面。前几年,林红还不幸患上了癌症。而杨军则每日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与外人接触,甚至有时候连买菜他都让哥哥帮忙顺便带回来。 在谢嘉玲眼里,杨军是个矛盾体,他逃避外界,不喜欢与人交往。但是,一旦遇到信任的人,他表达的欲望又很强。“有时候,我坐在那里,他能说一个多小时。”谢嘉玲说,很多时候,杨军都在谈论教育的话题,偶尔,他也会主动提及儿子。“他很聪明,写字很好,这是他当时最喜欢的笔。”“就是得病的时候闹得厉害。” 杨军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儿子当年用过的画笔、水杯以及获得的奖状等。虽然10多年过去了,但杨军夫妇把儿子的遗物保存得完好如初,挂在墙上的奖状像新的一样。 “小孩走了,感觉活着没意思。”“小孩的离开对我打击很大。”“我不能看到别人的孩子”……谢嘉玲说,随着交往的增多,杨军渐渐对她产生信任,有时会主动吐露心声。然而,杨军的话充满了痛苦和绝望,让谢嘉玲甚至不敢去触碰。 去年,已经订婚的儿子突然患病去世 老两口靠回忆度日以泪洗面 2014年对于68岁的李强夫妇来说是个永远的噩梦。这一年,他们本来已经在筹办儿子的婚礼了,然而,儿子的突然离世让喜事变成了丧事。如今,老两口整日以泪洗面,靠回忆度日。 李强患有肺病,无法干重活,夫妻二人靠打零工过活。所幸,他们的儿子李虎懂事听话。他结束学业后一直勤勤恳恳打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2014年初,李虎经常感到肚子痛,在女友的劝说下,他去医院进行治疗。然而,送到医院时,李虎被诊断为腹部败血症,终因医治无效而去世。 从儿子发病到离世只有1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这对于李强和孙雅莉来说实在太突然。李强因过度悲伤身体每况愈下。孙雅莉担心老伴的身体,常常偷偷落泪。“他女朋友很懂事,他们都订婚了,我们准备申请廉租房给他俩结婚呢。”每当街道办工作人员上门,孙雅莉都会如数家珍地把儿子生前的事一件件说出来。 李强夫妇目前仍居住在十几平米的瓦房里,儿子走了,他们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儿子生前的音容笑貌,也很少去想未来的养老生活。“老了怎么办?”“不能动弹了,谁来照顾?”对于他们来说,丧子之痛让他们已经无力再去思考这些养老问题。 D记者手记 多点关爱让失独父母勇敢走出来 “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人生最痛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而失独者们送走的黑发人是自己唯一的孩子,这痛因此又被无限加重了。 采访中,记者很怕触及失独父母心中最敏感、最痛的神经,因此我们谨小慎微,先通过各街道办计生部门联系这些失独者,征询他们的意见。我们承诺,只想跟他们聊一聊,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及内心疾苦,无摄像、不拍照。然而,几乎所有的失独父母都给出同样的回复,“不希望被打扰。” “每次座谈会他们都会哭,孩子去世十几年一说起来还会哭。”海口市美兰区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梁奇说,失独父母忍受的痛苦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我们平时跟他们说话也是很小心的。”海口市金宇街道办事处一街道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失独父母普遍心理敏感,怕与外人接触。 “很多人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同样是失独的父母也相互排斥。”海口龙华区乐助社会服务社的社工谢嘉玲说。 我们了解到,这些失独老人之所以怕与外人接触,主要怕触景生情,更怕被人指指点点。 即便到了天命、耳顺之年,人生还有二三十年要走,我们希望更多的失独老人能坐到一起,抱团取暖;我们期待,更多的人来关注失独者,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疾苦,让他们放下心理负担,勇敢地走出来,乐观坚强地过完余下的人生。(记者黄婷) |
关键词:失独,家庭,六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