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内丘县“打捆”使用扶贫资金助农脱贫
陈贵军是内丘县柳林镇曹川村的农民,媳妇患病,母亲瘫痪,一双儿女在外地上学,家里就他一个劳动力,生活很是艰难。2014年,他和村里其他贫困户一起把扶贫款入股村里的胜川蔬菜种植合作社,年底就拿到了分红,再加上土地流转和在合作社打工挣的钱,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彻底脱了贫。 “以前扶贫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里,这些钱只能解燃眉之急。现在,我们把扶贫资金‘打捆’集中使用,以入股的方式投向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撬动社会资本,把社会资金吸引到农业产业上来,让农民从中获益。”内丘县扶贫办副主任郝建强介绍,2014年以来,该县利用这种扶贫新模式帮助农民增收,让农民不用远离家乡就能脱贫。 “刚开始是以岗底村为试点,后来辐射带动全县75个省级重点贫困村中的曹川、韩郝庄、庆源等16个村实行这种扶贫新模式,让农民通过获得租金、薪金、红金增收致富。”郝建强说,扶贫资金入股,由村委会牵头,合作社运营,水利配套设施、产业补助和农业开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即使有风险也全部由合作社承担,群众丰歉保收,给入股农户吃了“定心丸”。 如今,陈贵军打工的蔬菜大棚,已成为曹川村的扶贫产业基地。该村党支部书记乔随胜介绍,2014年,他们村成立了胜川蔬菜种植合作社,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经贫困户同意,将140多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贫困群众的“股份”入股到合作社,通过租赁流转土地50亩,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现在,他们村168户贫困户全部入了股,年底有了保底分红。扶贫资金“打捆”集中使用,实现了三个效应:用好了扶贫资金,促进了农户脱贫,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截至去年底,内丘县通过这种扶贫方式,使16个省级重点贫困村的588户、2172名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也使该县的扶贫工作由“输血”变成了“造血”、从“整村推进”转向了“精准扶贫”。 “今年,我们将继续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并以此为撬杆,发展和壮大林果种植、中药材种植、畜牧养殖、设施大棚和家庭手工业五大富民产业。”郝建强说,2016年,全县计划使51个省级重点贫困村脱贫出列,1.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提前实现贫困县摘帽。 |
关键词:贫困户,扶贫资金,打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