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条“经济沟”见证河北邢台太行山区脱贫路
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邢台市,山区面积570万亩,涉及邢台、沙河、内丘、临城四个县,山区人口70.2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这一区域植被遭到极大破坏,经常出现无雨干旱、有雨洪扰的极端天气,土地因此而逐渐贫瘠,农民一度陷入“越贫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贫”的怪圈。 上世纪80年代的内丘县岗底村和太行山里其他山村一样,有着三大难:山秃、人穷、观念旧。村里160户人家,690口人的全部家当是200亩薄地,8000亩山场,人均耕地1分半,人均荒山14亩,人均年收入只有50元。为改变荒山面貌,从1985年开始,岗底村党支部收回山场,实行统一设计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组织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户承包。经过近10年的艰苦鏖战,高标准治理了“三沟两峪一面坡”,治理荒山7800亩,栽种果树15万株。 如今,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信心满满:“未来我们还要发展廊道经济,以几千亩苹果园为依托,在盘山路两侧种满葡萄、核桃、药材等,形成一条景观长廊,游客既能欣赏美景,又能采购各种山货,到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要再翻番,达到6万元以上。” 位于太行山区的临城县从1999年开始全力治理荒山,并选择生长快、适应力强的核桃作为推广。为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这个县一方面开沟换土、引水灌溉,另一方面还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研究新品种。“2001年我们就开始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成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岭’和‘绿早’两个薄皮核桃新品种。”临城县副县长刘贞哲说,“目前核桃种植遍布全县8个乡镇、100多个村,总面积达到20多万亩,实现了全县‘人均一亩核桃树’,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 邢台市委书记张古江说,太行山区诸多由穷变富的事例表明,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带来绿水青山,同样能够带来金山银山。为此,邢台市对全市山区开发提出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将太行山综合开发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精准扶贫、推进综合开发的重要工作,抓好绿水青山的综合利用,把生态环境改善与一二三产协同联动有机结合。 在山区综合开发方面,邢台市推行四种模式,实施四个结合:四种模式是重点打造果品生产型、林下产业型、观光休闲型及农产品深加工型,四个结合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力求以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让区域环境美起来的同时,让区域经济强起来,让山区百姓富起来。 据介绍,近年来,邢台市共开发经济沟1040条,其中高标准建成的有531条,总面积达到111.2万亩;初步建成的有509条,面积为75.8万亩。农民在达标经济沟中的每亩收益达到2000元,多者突破万元,太行山区群众逐步实现了由贫穷到小康的跨越。 |
关键词:“经济沟”,脱贫路,太行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