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祭祖陕西行”:全国网媒采访团走进南泥湾
大生产劳动的人物雕像 4月5日,“寻根祭祖陕西行”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的编辑记者来到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大多数人是通过这首传遍中国大江南北的《南泥湾》了解南泥湾的。可在1941年前,当时的南泥湾流传有这样的俗语:“南泥湾啊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山鸡窜,一片荒凉少人烟。”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及其控制的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国民政府的军饷,以及中共在国内外筹集的捐款。1940年至1942年,连年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军队供给濒于断绝,加之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进行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经济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更是停发了八路军的全部军饷,并禁止外界汇款汇往边区。为坚持抗战,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1940年2月10日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 1941年春天,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率领战士们开进延安城东南的南泥湾——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开始在这里实行军垦屯田。短短三年之后,“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就这样诞生了。现在的南泥湾,沟岔里是一排排窑洞式的新居,昔日尘土飞扬的沙石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土地依然广袤,粮食依然丰产。老区人民在先辈们拓荒创业的基础上,正乘着改革的春风,不断为它描绘着崭新的容颜。 经过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1945年的耕地面积比1938年扩大了七成;公营工厂由1个增至77个,职工达12000多人;先后成立了光华商店、盐业公司、土产公司等商品流通公司,店铺由123家发展到473家。位于延安城南关的新市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被时人称为延安的“列宁格勒”。 在粮田对面,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写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石碑、大生产劳动的人物雕塑群,正在无声地记录着那曾经火热的历史。 |
关键词:网媒,陕西,走进,南泥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