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 刘俐验 郭硕)金秋送爽、五谷丰登。9月23日,河北省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省级主会场庆祝活动在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大纪念馆广场举行。活动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结合“建党百年、新农村风貌、民俗文化、品牌展示”等元素,集中展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时代风采、全省农业农村巨大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成就和对乡村振兴的展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前南峪坚持发展沟域经济,走科技兴山、生态富民之路,建起一个以板栗为主,干鲜果树达32.64万株的果品生产基地,林木覆盖率94.6%,被林业、生态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太行生态第一村”“中国绿色村庄”。2020年全村社会总收入1.96亿元,集体纯收入2680万元,人均纯收入18600元。
当天,记者沿着抗大路驶进前南峪村,青山掩映,彩旗飘扬,花果飘香,一副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前南峪村的抗大广场上,富岗苹果、马场梨、绿岭核桃、板栗……数十种特色农副产品荟萃,礼赞丰收。群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表达丰收的喜悦,感颂党恩。
郭全生采摘成熟的软枣猕猴桃。
丰收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软枣猕猴桃、板栗、葡萄、蜂蜜,把这几箱苹果摆在一起……”广场一侧,前南峪村果品种植户郭全生正在将包装好的丰收的果品搬向展销台,成为前南峪走出去的“农业名片”。
“这些都是我们刚刚采摘的,丰收,大丰收啊!我们种植的中秋王苹果个大、口感脆,今年产了两万多斤,不到八天就全卖光了。”展销台前,郭全生将丰收的硕果依次展示,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品尝询问。热闹的氛围也吸引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看着自己技术指导而产出的果品,郭素萍面对镜头,拿起一盒软枣猕猴桃当起了代言人:“我手里拿的软枣猕猴桃是迎合前南峪生态旅游而增加的新品种,今年已经有了产量,果肉软,口感甜,适合糖尿病人吃的一种水果。”说完当即咬下一口,果肉软嫩细腻,果香十足。
“今年是软枣猕猴桃结果收获的第一年,很快就抢购一空!”这让郭全生对来年的果品种植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以老书记郭成志为榜样和标杆,带领党员干部为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不懈奋斗。他们一手擦亮生态底色,一手挖掘红色文化,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生态发展之路,让乡亲们的日子“富起来”,让乡村振兴“跑起来”。
抗大陈列馆不断迎来群众参观学习。
“红绿”融合 释放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前南峪林木覆盖率94.6%,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2003年,郭天林新任村党委书记。走绿色观光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是郭天林给前南峪选择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近年来,前南峪着力打造“红”“绿”结合的特色旅游风景区。一方面,充分发扬“抗大”精神的红色传承,通过抗大纪念碑、抗大陈列馆、抗大旧址、抗大碑林、抗大课堂、抗大故居等红色旧址,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根据村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长和求知、求美、求乐的文化新愿景,建设功能完备的文化大院和图书室、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让村民生活在乡风文明、精神富足、和谐向上的环境氛围中。65岁以上老人、党龄在30年以上的老党员每年都可以享受到村里的养老和保健补贴,每位村民按人头年底亦可享受生活补助,考上大学的一次性奖励6000元……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富民举措,让村民切身感受到党的好政策和集体经济发展的优越性,在于无声处深深播下了新时代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
“用活红色资源、搞好红色旅游,不但有利于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更好成效,还可通过做优做强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跑起来’。”在每月15日党员例会上,郭天林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参会党员群众,就下一步如何丰富红色旅游业态开展“头脑风暴”。
红色旅游可以激活深埋的“红色文化”。只有让历史中那些用文字演绎的地方变成游客留下足迹的地方,才能让游客更好地把这些红色坐标刻在心中、融入灵魂——秉承这一理念,大家逐步明晰项目规划思路:挖掘抗大红色资源优势,打造VR智慧党建中心、青年训练基地,上线抗大沉浸式实景演绎,并对抗大旧址修缮还原。
郭天林说,延长前南峪红色旅游产业链,增加文化内涵,就是为了增强旅客代入感,让红色旅游带来更多好评、赢得更多人青睐,为乡村振兴聚“人气”。经粗略估算,新项目全部投用后,预计前南峪年可新增游客10万人次,将进一步带动采摘、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等,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
由“绿”到“富” 壮大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保障,是引领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要想壮大集体经济,就要有经济支撑,要想百姓富裕,就要发展产业。”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记者,近年来,前南峪村坚持党建引领,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谋篇布局,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前南峪村始终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数十年如一日实施山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家园,建起以板栗为主,干鲜果树达32.64万株果品生产基地,期间曾忍痛砍掉年纯利润860万元的村办污染企业,实施“二次创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果品深加工,并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2011年,在外四处打工的前南峪村村民郭全生迎来了转折点,他回到家乡想要种植果品。没有土地怎么办,村集体协助承包;没有技术怎么办,李保国教授和郭素萍教授现场提供技术指导,就这样,郭全生种植起了苹果,从“一无所有”到丰收结下硕果,仅用了三四年的时间。现在的他,守着自己100亩的果园,每年十余万元的收入,日子别提多踏实了。
2020年,前南峪全村社会总收入1.96亿元,集体纯收入2680万元,人均纯收入18600元。80%的家庭从事农家乐、旅游观光、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全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一年一个新台阶。
产业兴才能带来百业兴。在“绿红融合”生态发展思路指引下,郭天林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向青山、红色资源要发展。先后请来150余位技术专家,换种品优价高的经济林,在山脚沟谷发展西洋参、红小豆等高效作物。“林材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模式日臻成熟。
为满足游客对更好旅游环境的需求,郭天林还改造升级了前南峪景区的基础设施,兴建抗大陈列馆和故居,让小山村变身天然氧吧和国家4A级景区。前南峪生态旅游区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之一。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愿景和规划蓝图。而前南峪的乡村振兴之路,却已在不知不觉中走了整整数十年。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前南峪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谈及下一步的规划,郭天林坚定地表示:“我们领导班子和村干部要继续为民办实事,壮大集体经济,让我们老百姓更富裕,腰包更鼓,钱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