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魏亚慧)6月30日,邢台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共邢台市信都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国强介绍信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育红,区政府副区长张瑞霞,区政府副区长庞保林回答记者提问。实录如下:
邢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苑冀川: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出席邢台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喜迎二十大·邢台新跨越”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信都区专场,为大家介绍信都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效以及重要经验和典型事例,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共邢台市信都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国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育红,区政府副区长张瑞霞,区政府副区长庞保林。
首先,我们请刘区长做介绍。
中共邢台市信都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国强: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相约守敬故里、分享信都故事,向大家介绍信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感谢市委宣传部为我们搭建的发布平台,感谢各位新闻界朋友们长期以来对信都的关心和支持!
信都区成立于2020年6月,由原桥西区和邢台县合并而来,拥有深山、浅山、平原三元地貌,城市、县域两型经济,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万人。有“四大名片”:一是文化名片,是邢台古城最早的发祥地,有“殷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之称,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故里、邢氏宗族的发源地。二是绿色名片,是省级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47.8%,其中山区植被覆盖率超90%,负氧离子含量1.36万个/cm3,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三是红色名片,是革命老区,抗大曾在浆水办学,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生活。四是产业名片,是全市的金融中心、装备制造业强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浆水苹果、邢枣仁、太行板栗等地方特产享誉全国。
信都区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一三六六”总体思路,抢抓叠加战略之机,发挥四省通衢之利,争创改革创新之先,以“不干则已、干就干到极致”的信都标准,“凡事皆有解、问题止于我”的信都担当,迎难而上、克难攻坚,交出了一份具有信都特色的发展答卷。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介绍下两年来信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第一个方面:我们着力增投资、调结构、稳增长,实力信都取得新成效。主要体现在“大、好、优、足”四个方面。一是总量“大”。2020年GDP、公共财政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300亿元、30亿元大关,2021年分别达到346亿元、32.5亿元,均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4亿元,全市第一。二是质量“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4.1:46.4:49.5,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提升2.2个、3.3个百分点。三是产业“优”。装备制造业集群入选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特别是邢台人引以为傲的“两汽一拖”汽车产业正在浴火重生,长征·长城成功合作,总投资62亿元的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全面启动实施;邢台一拖与河北铠特携手共建,拖拉机顺利投产下线;红星汽车对外合作加紧推进,全市人民期盼多年的“两汽一拖”复兴在即。四是后劲“足”。坚持“项目为王、企业为本”,全力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两年时间实施项目497个,争列省重点项目14个、市重点项目84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1亿元,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第二个方面:我们着力优服务、促改革、谋创新,活力信都汇聚新动能。一是打造一流政务服务。推行政务服务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32个项目“拿地即开工”,市场主体新增2.9万家、总量达到6.5万家,被确定为全省政务服务“一站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融合共建村(社区)综合服务站“试点区”。二是创建一流改革高地。成功申报10个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在国家和省改革经验交流会上7次做典型发言,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全省第一。三是营造一流“双创”环境。出台支持大众创业、鼓励科技创新等系列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新增270家、24家,总数达到390家、57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新增4家、总数达到14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比例达到33.8%,引进大专及以上人才2万名,科技创新综合排名蝉联全市第一。
第三个方面:我们着力治污染、补短板、提品质,美丽信都展现新风采。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空气质量创近年来最好成绩,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河河有水、河河水清”逐步显现,矿山生态修复典型做法两次在《中国矿业报》头版报道,被评为省级森林城市。二是中心城市成长不断加快。精心实施“城市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管理提升、产城融合发展”五大行动,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初步成果,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同步启动,拆违拆迁200万平方米、领跑全市,投资百亿元实施各类城建工程229项,城市变高、变大、变美的画卷全面展开。三是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围绕“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大力发展苹果、酸枣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综合实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工程,被命名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全域示范区;全力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896公里,全市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新能源公交全域运营,被评为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试点区。
第四个方面:我们着力兴文化、创文艺、促文明,文化信都激荡新气象。一是文化发展更趋繁荣。积极打造“全民阅读·书香信都”品牌,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500余场,《站在最前线》《抗大颂》等一大批文艺作品深受好评,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抗大陈列馆被评为首批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二是文明力量愈加彰显。深入推进省级文明城区创建,134个单位被评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12人获评“河北好人”,2人被评为“中国好人”。三是体育事业越发兴盛。借势冬奥会,带动全区32万人参与冰雪运动,实现村(社区)健身器材全覆盖,获评全国百强健走示范区、河北省体育工作最佳区、河北省首批冰雪运动示范区。
第五个方面:我们着力办实事、惠民生、强保障,幸福信都增添新成色。一是聚焦富民增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高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968户贫困户全部摘帽,实现“零返贫、零致贫”;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786元、20370元,分列全市第一、第二位。二是聚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承接的省市民生工程、承诺的区民生实事全部圆满完成。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稳步扩面,城乡低保、残疾人保障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三是聚焦人民满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学校建设三年提升,新改扩建幼儿园12所、小学6所、中学4所,新增学位1.3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6.7%,农村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
第六个方面:我们着力防风险、保安全、守底线,平安信都构建新格局。一是防疫屏障更加坚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认真落实应急性果断措施和常态化防控策略,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二是科学依法防汛抗洪。时刻保持“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高度警觉,坚持“不死人、少损失、不看海”的目标,加强排查除险,提前转移群众,科学调度蓄补,全力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降至了最低。三是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将97个社区重组为31个大社区,社区“六位一体”管理模式获评省级试点,“一中心四平台”社会治理现代化经验做法全省推广,被评为平安河北建设示范区。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乘势奋进之年。今年以来,我们坚决遵循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深入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国务院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向解放思想要活力,向真抓实干要成效,全方位推进信都高质量赶超发展。一是扭住一个关键,即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聚力点燃高质量赶超发展新引擎。集中签约项目96个,其中已落地59个、协议总投资140亿元。争列省重点项目5个、市重点项目40个,总投资272亿元。“双进双产”在统项目28个,全市第二。长征汽车新能源重卡正式上市,创造了全省第一辆纯电动重卡和第一辆氢燃料电池重卡“两个第一”,今年预计实现产销3800台、产值21亿元,未来三年预计实现产销2万台,产值突破百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首季“开门红”,预计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左右。二是办好一届盛会,即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筹办好市第六届旅发大会,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优势。正在秉持“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的理念,实施全域旅游产业链重点项目67个,组织开展六大类160多场文化活动,努力打造“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彩”的优质景区,全域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推动实现五大突破,即实现改革创新、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社会治理新突破,竭力满足群众新期盼。新增市级创新平台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6.6亿元,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综合排名全市第一,研发投入绩效评价获全市最高奖励。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全流程、全链条、“一站式”集中并联服务,在全市率先建成信用信息服务枢纽平台,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提升工作获评全省优秀,被教育部确定为2022年度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样本区。四是抓好六个专项行动,即全力抓好一跑三争、综合治税、国有资产盘活、矿山河砂治理、园区提级扩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致力在破瓶颈、补短板、激活力上展现新作为。争跑上级项目资金3.14亿元,新增政府专项债券12.52亿元,全力保障公共工程建设。发放就业、困难群众生活等补助金4900万元,投入1500万元刺激消费,留抵退税4.37亿元,减税降费1.8亿元,拨付产业扶持引导资金6.25亿元,协调为企业授信16.2亿元,着力稳就业、促消费、保市场主体。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深化与央企合作,总投资35亿元的城乡生态及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启动实施。矿山减量化管理、整合重组稳步开展。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1项区域评价全面运用,省级经济开发区申报加快推进。
“十四五”时期,是信都区跨越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力、活力、美丽、文化、幸福、平安“六个信都”建设,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成绩单。重点在六个方面发力:
一是“速度+质量”双提升。以项目内育外引、企业培优做强、亩均效益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等为抓手,加快新旧动能转化,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高新化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
二是“园区+集群”双支撑。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整合龙冈、会宁、滨江三大园区,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打造国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国家级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京津冀地区现代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三是“改革+创新”双驱动。深入推进“放管服”、社会信用体系、农村宅基地、亩均效益提升等各领域改革,探索更多“信都试点”“信都模式”“信都首创”,以改革催生高质量发展“化学反应”;大力支持创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排名保持全市第一。
四是“企业+项目”双增长。大力实施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加大企业升规达限培育力度,到2025年,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家,规上服务业法人单位达到45家,限上贸易企业达到133家,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4万户;五年内,建设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0个,争列省、市重点项目不低于100个。
五是“城市+乡村”双引擎。加快中心城市成长,深化产城融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放大用好山水人文、红色历史、特色农产品等资源要素,探索产村联动、品牌推动、项目驱动、旅游带动等乡村振兴模式,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全国红色研学旅游基地。
六是“环境+民生”双改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生态风险有效控制,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政务服务更有温度,创业环境更具活力,政商关系更加亲清,实现“审批时间最短、事项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环境最优”。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信都区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谱写“诚信之都、生态之城、富强之区”建设新篇章!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邢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苑冀川:
感谢刘区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请提问记者举手示意。
问题一: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部分企业投资项目将面临较大困难,请问信都区在优化营商环境、纾困解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项目投资提质提速提效?
邢台市信都区政府副区长张瑞霞:
谢谢你的提问,信都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企业为本”,大力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扎实开展“三统筹三扩大四创建”活动及“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形成了从改革、政策到服务的“组合拳”,全力救企业“急”、解企业“渴”。
一是“改革”组合拳。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砍掉证明221项,直接取消审批事项8项,改为备案5项,实施告知承诺29项;着力实施项目承诺制改革,32个项目实现拿地开工;大力推行“一网通办”,92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结合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事项明显减少,市场准入更加宽松便捷。
二是政策“组合拳”。聚焦企业普遍反映的流动资金紧张难题,坚持“政策跑在企业前面”,面向企业“一对一”推送退、免、扣、减、缓多箭齐发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截至5月底,已向企业退减税费6.17亿元,规模性退税惠及近2000户企业,大范围免税惠及6万余户,通过政府收入做减法,让企业效益做加法、项目建设做乘法。此外,拨付产业扶持引导资金6.25亿元,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开展“行长走基层”活动,为企业授信16.2亿元。
三是服务“组合拳”。印发《签约项目、拟签约项目、重点项目、四上企业包联方案》,全员服务项目,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全力保用地、保用工、保畅通。截至5月底,已供应标准地7宗250亩,储备成熟地800亩,确保“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面对突发疫情,引导企业“抱团取暖”,天泉、恒硕等商混、建材企业优先保供区内项目,既解决了项目用料难题,又畅通了企业销路,实现了双赢。
今年以来,全区新争列省重点前期项目5个,总投资147.2亿元,现有省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183.8亿元,太行山红色教育基地等一批项目已申报省重点待批;市重点项目40个,全市第一,总投资125.64亿元;总投资42.4亿元的德龙钢铁高强度板材、86亿元的华源抽水蓄能等一批“大好高优”项目签约推进,春蕾3D打印、德玉泉乳业等项目竣工投产,形成了“五个一批”梯次滚动发展格局。
下一步,信都区将扎实落实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动员各方面资源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服务企业,努力打造适宜企业投资成长的沃土、适合创新创业的活力之城。
问题二:在通过招商选资,推动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方面,信都区都作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邢台市信都区政府副区长庞保林:
招商选资工作中,信都区创新开展“不见面招商”,变“面对面”为“线连线”“屏对屏”,变“见面签”为“在线签”“邮寄签”。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出台《信都区进一步加强招商选资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招商方向和项目标准,细化招商任务,提升招商质效。同时,出台《邢台市信都区工业项目(城市工业)招商选资扶持规定(试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二十条措施(试行)》,加大对工业项目、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关于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二十条措施(试行)》《邢台市信都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评价激励办法》,为投资客商提供强大的融资支持。
二是创新招商方式。为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推行“线上”招商模式,通过网上推介、答疑、互动等形式开展推介活动,依托互联网、电话、微信、邮件等媒介洽谈项目,采取在线直播或者邮寄文本的方式完成项目签约,对已经签约项目借助“定人定时热线”方式推动落地。
三是抓实项目储备。潜心研究产业招商,精心包装一批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可操作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项目。加强与北京云企政通等招商平台,深圳邢台商会等协会以及邢台在外乡友的密切联系,在巩固已有客商资源基础的同时,持续搜集投资线索,储备新的客商资源。
四是提升服务效能。最大限度精简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优化审批流程。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了解企业诉求,打通“绿色通道”,精准优质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建立“点对点”“一对一”“面对面”服务模式,健全投诉运行机制,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今年以来,我区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先后举办两次集中签约活动,集中签约项目96个,协议总投资252亿元,其中已落地59个、协议总投资140亿元。签约项目涵盖先进装备制造、城市经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领域、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为全区重要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激活高质量赶超发展“一池春水”。
问题三:围绕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产业上档升级,信都区开展了哪些工作?新打造了哪些旅游业态或是旅游项目?
中共邢台市信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育红:
感谢您的提问。
作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信都区坚持实施“旅游+”发展战略,不断丰富全域旅游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内容,推动“过境游”向“过夜游”,“景区游”向“全域游”的转变。
一是“旅游+工业”。以德龙钢铁文化园、邢台酒博物馆、德玉泉乳业为代表,打造集生产、观光、科普等为一体的特色工业主题景区,通过融入景观、休闲、科普、人文等元素,提升企业形象,推广企业文化,实现企业高品质、高速度成长。
二是“旅游+农业农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充分融入“景区化”新理念,培育壮大浆水苹果、会宁鲜桃、路罗冷水鱼等地方特产,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推进特色采摘、农事体验、民俗观光等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因村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提升旅游接待环境和服务水平,吸引各地游客到信都住农家院、吃农家饭、摘特色果、游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三是“旅游+文化”。依托信都区厚重的文化底蕴,重点打造以邢襄古镇、兴台古镇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围绕天河山、周公山、抱香谷的提档升级,打响婚俗爱情文化品牌;围绕英谈古寨、崔路、皇寺古村落保护开发,擦亮历史民俗文化品牌;围绕弘扬和传承抗大红色文化,实施革命旧址保护开发,真正实现以旅兴文、以文塑旅,通过文旅融合助力全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开发经典徒步、骑行、最美自驾游、研学旅游等线路,打造了天梯山、抱香谷等帐篷营地,逐步形成“全域是景观、处处皆可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我在这里诚挚邀请,欢迎大家做客信都!
谢谢大家!
问题四:产业兴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信都区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中,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邢台市信都区政府副区长张瑞霞:
谢谢你的提问。信都区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市水果、食用菌和中药材(酸枣)主产区之一。全区耕地面积42万亩,山场面积188万亩,干鲜果、中药材种植面积78万亩,总产量22.5万吨,总产值15亿元。近年来,我们以产业兴旺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调结构、强产业等多种措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群众增收致富。2021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70元,全市第二。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千斤粮、万元钱”为抓手,大力发展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48个,示范推广绿色优质新技术36项,各基地均实现亩均收益万元以上,构建了近郊区果蔬采摘、浅山丘陵区特色中药材、深山区山地苹果产业格局。
二是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利用资源优势,打造道地酸枣仁、浆水苹果、高效渔业、食用菌4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种养面积达28万亩,年产值11.97亿元,覆盖全区200多个行政村,带动就业人数14.4万人。创建“邢台酸枣仁”“浆水苹果”“邢台贡梨”3个省、市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做优品质、叫响品牌,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带动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目前,我区有龙头企业25家、家庭农场1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3家,其中省级以上24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模式经营土地30万亩,实现抱团发展,带动农户增收。
四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国金药业酸枣仁加工、珠联食品加工、德玉泉乳业等一批好项目,成功申报浆水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我区作为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将宅改与鱼菜共生、民宿康养等相结合,丰富农业新业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推动“三农”工作出新出彩,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问题五:围绕推进实施民生工程,信都区在农村道路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开展了哪些工作?
邢台市信都区政府副区长庞保林:
大家好。下面,我介绍一下信都区近年来在农村道路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
一、建管结合,养运并举,着力提升农村道路整体水平。我区以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示范县为抓手,坚持“建、管、养、运”四措并进:一是做到建有所保。先后筹资8.2亿元,实施农村交通建设项目104个,打造农村产业路、惠民路1896公里,位居全市第一。农村公路等级比例、铺装比例和乡镇通三级以上比例均达到100%。我区被评为“农村四好路”省级示范县、2个镇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乡镇。二是做到养有所依。高标准制定了四线、三度、两平、两结合的“4322”工作标准法。养护资金到位率和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两个100%,优良中等路的比例达到95%。三是做到管有所强。在实施三级路长制基础上,壮大培育区综合执法员、乡镇监管员、村护路员三级路产路权保护队伍,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四是做到运有所惠。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水平达到5A级。目前,我区开通公交线路45条,覆盖全部15个山区乡镇530个行政村和38个旅游景区。票价比以前降低60%以上,年节省群众出行成本4000余万元。下一步,我区将以3.4亿的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项目等为重点,打造具有信都特色的便捷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安全交通。
二、突出标准,讲求细节,全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一是强化卫生环境整治。拆除旱厕774处,建设100处。打造了1条城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和10个示范小区。城乡道路清扫保洁率、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二是加强背街小巷改造。先后取缔五四街、拥军街、达活泉斜街、文体街、富水路等10余条马路市场街,打造精品小街道10余条,提升改造小街巷8条。三是强化市容秩序提升。目前完成1100余个新增车位施划,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停车。4300户临街商户实行“门前五包”,打造街道治理新亮点。
谢谢大家。
邢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苑冀川:
今天的发布会就先到这里,感谢信都区六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