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红石板房,一个个矗立在房角的小城堡,让人宛如走进了中世纪古寨。在王硇村,古石楼建筑群闻名遐迩,被誉为“太行川寨”。走进村里,“农家乐”“农家饭店”抬眼可见,规范的电力线路内嵌在石板房群里,村口“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牌子更是让人感受到这个小山村的不平凡。
8月5日10时许,国网沙河市供电公司安河供电所员工张建与同事一起来到王硇村,深入“农家乐”、旅游景点等,开展夏季安全用电检查,保障景区用电安全可靠。
不出家门挣到了钱
“大哥,再来盘笨鸡蛋。”
“大姐,给俺装点小米,再来点新鲜的野菜。”
当日,在王硇村的一家“农家乐”里,店主人王彦方和妻子正忙着招待客人。炒菜、装石碾小米、当向导……王彦方忙得不亦乐乎。在他身后,十几名来自邢台、邯郸的客人正惬意地享受着太行山深处小山村的古朴与悠闲,找寻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王硇村坐落在河北省沙河市西部山区。全村有259户862人,耕地931亩,曾是沙河市典型的贫困小山村,也是一座以古石楼为主建筑的小山村,全村现存完好的古院落130余处,石楼建筑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据村史记载,该村先祖是四川人,明朝永乐年间为躲避官兵追赶而逃至此地,并按四川风格建造了该村,前些年被挖掘发现,被誉为“太行川寨”。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王硇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走旅游兴村之路,深入挖掘古石楼群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村西南鸡冠山、红风山风景资源,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兴了,农家乐、影视拍摄等产业不断兴旺。如今,王硇村已由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入选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十大“美丽河北·最美古村镇”等称号,成为当地旅游的一面旗帜。
“前些年俺村刚出名时,俺开了‘农家乐’,可是夏天空调开了,不是不制冷,就是跳闸,客人们有怨言。”王彦方始终记得,最初的生意并不景气。
为支持该村发展旅游业,2013年国网沙河市供电公司对该村实施了电网改造,新增变压器两台400千伏安,新建及改造高压线路2千米、低压线路1.5千米,使王硇村电网布局更加合理,从根本上解决了低电压问题。
“自从供电所给俺们改造了线路,电足了,有劲了,客人们也愿意在这儿吃饭、休息了,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王彦方说。
“可没想到2016年7月19日那场暴雨冲倒了村里八九根电杆,电停了,手机也没信号,出村的道路被水冲断,俺村成了一座孤岛。我心里那个苦啊,心想,好不容易电足了,村里旅游刚有些名气,这下子全毁了。”提起2016年“7.19”那场特大暴雨,王彦方仍记忆犹新,心有余悸。
“可俺们没想到,雨刚停,供电所人就跳到齐腰深的河里抢险架线,3天时间就恢复了供电。去年,他们又为村里实施了‘煤改电’改造,更换了电杆、大变压器,电压稳了,用电更方便了,我这农家院每间屋都安了空调,冬季靠空调取暖,没有了烟熏味,客人数量比之前翻了一番,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电力线路的迅速恢复和重建,使得王彦方经营的农家乐生意更加红火,也带动了全村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
目前,王硇村已有“农家乐”、农家饭店19家,年接待游客达12.8万人;年收入达230余万元,户均增收1.1万余元。
村民走上致富路
轻便的电动车,悄无声息的从你身边经过;动人的音乐喷泉,喷射出七彩的水花……最初去过王硇村的游客,现在再去,都能明显感觉王硇变了,变得更加生态、更加干净、更加有灵气了。
“刚开始搞开发,不知如何搞,各种车辆都进村,破坏生态环境。村里多少年一直用旱池水,客人们感觉不卫生。”王硇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印说,开发初期,也遇到过瓶颈。
为了改善旅游环境,提升王硇村形象,他们按照生态旅游标准进行了规划。村里统一安上了太阳能路灯,购置了8辆电瓶车,在村北的沟里打了口200多米的深水井……
“这些活儿,表面是我们干的,其实背后离不开供电所的支持。你看,电瓶车充电要用电,深水井抽水要用电,都离不开电。可是,无论啥时候,只要我们有需求,供电所就会立即派人来。这些年他们在村里设立了台区经理,建立了微信群,每逢节假日还组织人员提前检查用电设施,那服务,真是没得说!”党支部书记王天印感叹,生态旅游火的背后离不开电力的支持。
有了电瓶车,游客上山再不用步行,上山旅游的游客一下子增加了三成;有了干净的井水,住宿、吃饭的客人也增多了;他们在村口建设了音乐喷泉,并将井水引到红风山,一道水瀑布成了新的风景,水增加了山的灵气,山赋予了水的生气,王硇村的旅游一下子上了档次,再不是以往的“穷山恶水”。
环境变美了,更加生态了,也引来了新的“金凤凰”。近两年,宿营协会、影视剧拍摄、MV录制等新兴旅游项目纷纷落户王硇村,为该村带来了新的经济收入。(庞利鹏 王谢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