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杨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刘杨)9月6日,邢台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喜迎二十大·邢台新跨越”临西县专场新闻发布会,临西县相关负责人向大家介绍该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效,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实录如下:
邢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苑冀川: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喜迎二十大·邢台新跨越”主题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临西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效,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中共临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会安,临西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修晓冰,临西县政府副县长马玉娟,临西县政府副县长王其良,临西县政府副县长陈勇。
下面,我们先请临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会安介绍相关情况。
临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会安: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共聚一堂、共叙临西。长期以来,各位媒体朋友对临西的发展很关心、很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临西县委、县政府和全体临西人民,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希望通过本次发布会,能够让更多朋友快速了解临西、深入发现临西、更加关注临西。
临西县处在冀鲁两省、四市、七县交界,东临运河、西接邯郸,是邢台市的“东大门”,1964年由山东划归河北,1965年3月正式设县,共辖7镇、2乡、1个省级工业园区,总面积542平方公里,耕地59万亩,户籍人口39万,拥有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等省级以上荣誉100余项,被誉为“中国轴承之乡”。作为千年古郡、现代新城,临西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临西是“运河文化”的兴盛之地。临西是伴随大运河兴盛而兴起的古镇,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大运河之父、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自临西境内尖冢码头开始裁弯取直,形成了现代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实现了南北动脉的直线连通,以尖冢码头为代表的临西运河文化迅速繁荣,史称“一京二卫三尖冢”,也就是北京、天津卫和临西尖冢码头。目前,临西共有文物点64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大运河临西段),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临清古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享誉海内外的南拳北腿,“北腿”就是发源于临西龙潭寺的潭腿,每届中华潭腿武术精英赛都吸引来自全国千余名武术爱好者集聚临西,传承运河文化,弘扬武术精神。
临西是“玉兰精神”的发祥之地。临西是全国著名劳模、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吕玉兰的故乡,“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享誉全国,吕玉兰纪念馆被认定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红色旅游协会会员单位。冀鲁文化、运河文化、玉兰文化的融合交汇,滋养了临西人民勇于开拓、刚毅守信的精神特质,孕育了临西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临西是“轴承产业”的聚集之地。临西县轴承产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从简易加工起步,历经近五十年发展,成长为全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精密轴承生产销售基地,被誉为“中国轴承之乡”。全县共有轴承生产销售及配套企业1389家,其中成规模企业526家,规上企业30家,从业人员9.3万人,拥有各类生产设备7.2万余台(套),年生产能力8.1亿套,远销东南亚、欧美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完成销售收入178.7亿元,同比增长16.28%,占全国的10%。
临西是“华北动脉”的枢纽之地。临西是京津冀沟通山东、中原的重要通道,京九铁路穿境而过,邢临高速、大广高速、邢临、齐邯、肃临等公路干线交织成网,打造了一小时内到机场、两小时内到省会、三小时出海的交通圈,周边辐射北京、天津、雄安、石家庄、济南、郑州等26个大中城市的3亿人口。随着京杭大运河全线复航的有序实施,“京雄商”高铁、邢济高铁、邯济高速和邢台机场等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形成了广泛联通、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
临西是“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临西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简化审批流程、推进区域合作、健全帮扶体系、完善投资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做法,“临西态度”得到了广大客商的赞许与肯定,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在临西投资建设了全球单体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西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六个临西”建设,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十年来,我们强支柱、增动能,谱写了“富强临西”新篇章。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推进产业提质增效、项目全速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6%;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7.5%,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9:30:51。累计实施了省级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达230.5亿元,市级重点项目94个、总投资达317.82亿元;相继引进了河钢石钢轴承科技产业园、中伟卓特液压、三峡新能源等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了鑫泰锻造、亿泰克、万邦复临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逐步建成了河北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基地等服务平台,发展建设了运河双创孵化园、众承孵化园等产业孵化园,圆满举办了中国·临西轴承展览会、轴承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全国性活动,呈现出产业加快聚集、行业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
十年来,我们聚要素、释潜能,迈出了“开放临西”新步伐。始终坚持以改革增动力、添活力,以开放促发展、求突破,加快构筑竞争新优势,成为“国家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省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县”。招商引资质量齐升。严格贯彻“项目为王、企业为本”理念,创新开展“全员招商”,大力推进“驻地招商”“挂牌招商”行动,累计招引项目267个,投资总额达778.33亿元。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首创“营商专员”“帮服专员”制度,“证照分离”实现全覆盖,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全县市场主体达到37341家,是2012年的6倍。轴承工业园区面积增加1.557平方公里(2335.5亩),入驻企业达到208家。多项改革纵深推进。累计取消审批事项48项,取消证明事项187项、证明材料240项,赋予乡镇审批权限131项。整合7家国企资源组建了正和城投公司,赋予运营、服务、建设、融资等四重身份,服务县域发展,2022年实施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4.27亿元。
十年来,我们引人才、激活力,点燃了“创新临西”新引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由C类跃升至B类。校地合作实现突破。同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实现多领域对接,与河北经贸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成功建设三级人才智库、人才培训基地、校县合作成果转化中心,“转轴提速”项目入选省人才强冀工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聘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何加群为轴承产业“首席专家”,引进院士工作站2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园区、基地6个,省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4家,企业研发中心达到49家。平台动能持续增强。创新成立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省轴研院被中科协认定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品牌蔬菜临西工作站顺利建设,“找轴网”入选省工业互联网平台类试点项目,农特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闲来先得”填补全市空白。
十年来,我们夯基础、提品质,打造了“美丽临西”新面貌。大力实施“两环一链”等重大工程,加快形成“小县大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成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园林县城”“森林城市”。城市框架持续拉开。环城路网全面推进,东环路正式开工,松花江路基本建成,环城水系正在招标,县城建成区扩展到13.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77个百分点,达到43.65%。累计编制专项规划21个、村庄规划359个。实施齐邯路、邢临路等重点工程6个,新改建县级以上公路110.1公里,新改建乡村公路301公里。城区魅力不断提升。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高标准打造了阳光大街、邯临路等多条景观带,新改建了长江路、黄河路等一批主要街道,顺利开工了运河贡砖历史博物馆、体育馆、文体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新增公园、游园12个,城区绿化面积达到420.68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47平方米,蓝绿空间比达到60%以上。新建住宅小区35个,总建筑面积达152万平方米。创新推行模拟拆迁,启动近1000亩的大片区改造,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1个、老旧小区改造5个、拆违拆迁100多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实现天然气管网、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供热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玉兰乡村振兴示范区入选2022年度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发展了生猪养殖、玉露香梨、食用菌等一批特色产业;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家,完成河西镇全国百个特色小镇详细规划,老官寨镇成为“全省文明乡镇”。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县村庄全部实现公共照明,累计改造农村厕所4万座,220 个村实现生活污水管控,“快递进村”通达率100%。
十年来,我们抓攻坚、优环境,描绘了“生态临西”新画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2015年的8.28降至2021年的4.97,始终保持全市前列;优良天数增加127天,提升率109.48%。在全市率先成立环保协会,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投用,新能源公交车实现城乡全覆盖。连续4年被市认定为“节能削煤先进等级”。新增污水处理厂3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万吨;污水处理厂入河水质均达Ⅳ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全部达标,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2060万立方米,深层地下水位累计回升8.9米。顺利完成县乡村三级林长制建设,累计造林5.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8.22%。创建市A级乡村旅游景区4个,被评为“2021中国最美绿色休闲旅游名县”。
十年来,我们办实事、惠民生,开创了“幸福临西”新局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深入开展“双百”行动,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用于民生领域资金累计达到137.5亿元,民生领域年均投入资金占公共财政支出77.6%以上。4.1万人全部脱贫,“健康扶贫”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扶贫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获评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先进县。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1万人,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3.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下,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分别拓展到32.15、24.16万人。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11家、幼儿园38所,新增学位3.5万个,高标准通过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均衡验收、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新县医院顺利建成,全省第一家互联网医院、第一家中医智能医共体项目成功落户,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2.41名,“健康积分”入选“健康中国·河北行动典型案例”。连续七年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县”,荣获“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县文化馆成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四二九”烈士陵园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载春华秋实,今朝骏业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临西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奋斗时期”,是临西破釜沉舟、知难而进的“转型时期”,是临西脚踏实地、砥砺奋进的“成长时期”,更是临西迎风而长、涅槃重生的“蝶变时期”。十年的变化与发展,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指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邢台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历届党委政府的励精图治,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辛勤劳动。
回首十年,自当破浪扬帆;展望未来,还需策马扬鞭。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定不移实施“一一四六”总体思路(一个目标:加快推进临西高质量发展。一个引领:以党建引领促进各项重点工作开展。四个坚持:坚持以项目建设增后劲、坚持以产业转型促升级、坚持以改革创新增活力、坚持以务实作风求突破。六大工程:项目引进培育工程、创新驱动引领工程、城乡品质提升工程、绿色发展示范工程、改革开放助力工程、民生福祉增进工程),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以奋进姿态和务实作风推动“一新城两强县四大基地”建设,“一新城”即着力建设邢台东南门户城市;“两强县”,即加快建设全国轴承制造强县、河北省健康食品产业强县;“四大基地”,即努力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打造世界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液压传动制造基地、华北最大的重工集团,全面加快“经济强县、美丽临西”建设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各位媒体朋友,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临西发展历程的个中滋味,需要大家亲身经历、方知美好。在此,诚挚邀请大家到临西走一走,亲身体会一下“玉兰故乡”的诚挚、亲眼欣赏一下“运河古畔”的美景、亲自见证一下“好客临西”的热情,我们时时刻刻在等待您的到来!
谢谢大家!
邢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苑冀川:
感谢黄县长的介绍,现在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请举手示意。
河北广播电视台:
临西县是全国知名的“轴承之乡”,请问临西县在围绕轴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目标是什么,又做了哪些工作?
临西县政府副县长马玉娟:
轴承产业是临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轴承销量已经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五个一”工程,全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加快建设全国轴承制造强县。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坚持“项目为王、企业为本”,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结合县情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盯紧铁姆肯、斯凯孚等世界顶级轴承集团及国内知名轴承企业,力争通过独资、合资、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引进一批世界知名轴承企业,带动轴承产业质量和品牌行业知名度、产品美誉度全面提升。目前,已与铁姆肯等世界顶级轴承企业进行深度洽谈,与欧洲福赛轴承等行业龙头达成初步意向。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积极培树一批示范标杆。以河北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业研发机构为依托,通过强化政策引导、设立扶持资金等方式,大力推进“一主三覆”,积极推广工业设计、精益管理等先进理念,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力促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尽快提升。
三是坚持“整合资源、汇聚合力”,谋划发展一批工业集团。充分发挥我县轴承产业领域的基础和优势,聘请专家帮助中伟卓特公司和鑫泰轴承公司等两家轴承产业“头部”企业,做好五年发展规划和三年计划,努力推动企业加速整合集群资源、实现裂变增长、组建工业集团,壮大产业规模。
四是坚持“政策引领、金融赋能”,有效建立一批上市储备。通过聘请专家培训、资金补贴前置、专班精准跟进等方式,持续强化中伟卓特、卡玛液压等企业上市辅导,加快推进企业股改等工作进度,积极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股权变更、土地过户、税费缴纳、项目审批、社保等痛点、堵点难题,有效激发企业上市积极性。
五是坚持“质量引领、信誉为先”,加快创建一批知名品牌。积极抢抓获评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县、河北省轴承产业名县机遇,加快推进“临西轴承”集体商标建设。同时,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评价,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努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主机配套轴承和机械配件品牌。
中国商报: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遗产,临西县境内流淌着绵延25.2公里的隋唐大运河、39.2公里的今卫运河。请问,临西县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方面,有哪些积极探索和有力举措?
临西县政府副县长王其良:
感谢您的提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市安排部署,我们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建设思路,谋划了“大运河文化珍珠链和珍珠盘”发展计划,进一步赓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化。
一是持续发力,加强非遗活态传承。主要是做好隋唐运河故道永济渠遗址的勘探工作,共调查项目76个,收集非遗线索268条,摸清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建立了完备的资源档案,并且申报和公布了一批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
二是挖掘内涵,加快文化体系形成。重点挖掘隋唐大运河故道沿岸的鲧堤、古临清城遗址、龙潭寺遗址、尖冢码头遗址等重要历史文物古迹和美丽的传说故事,传承发展以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烧酒技术、鸾弹潭腿曲艺武术、贡砖烧制古法等为代表的多元运河文化精髓,形成临西特色大运河文化体系。
三是阐发价值,讲好历史文化故事。大运河是流动的历史,围绕运河文化,我们搜集完善更多的运河故事,近几年先后出版了《临西今古》《罗竹林的故事》等系列书籍,录制了《悠悠运河过临西》《临西乱弹》《临西潭腿》等专题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河北非遗等高端媒体和权威栏目播出。
四是薪火相传,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以展馆教育研学、滨河步道健身行、非遗展示节、文化年货大集等活动为带动,多媒体、多形式、多渠道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线上线下相融,让运河文化、非遗文化活起来,焕发光彩。
五是做精项目,积极发展文旅产业。坚持将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文化建设、新兴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在县内自东向西打造运河生态文化带、永济渠历史文化带、红色文化带,积极与央企国企对接,高站位、高起点创建运河文化贡砖博物馆、大运河主题公园、生态长廊、尖冢码头文化旅游区等15个重点文旅项目,全力打造冀东南绿色生态运河文化名城。
邢台日报:
临西县玉兰乡村振兴示范区入选2022年度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名单,请问你们在示范区创建上是如何定位的?采取了哪些举措?
临西县政府副县长陈勇:
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临西县的玉兰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临西县西部,核心区是全国“最美奋斗者”吕玉兰的故乡、“全国文明村”东留善固村,向外辐射东王庄、务头等10个村,总面积3万多亩,总人口1.47万人。我们将按照“一轴一带两区三园”的总体布局,坚持“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三区”(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美丽乡村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同建、“四村”(产业强村、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平安乡村)联创,到2024年底,初步建成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在具体工作中:
一是创建一个特色突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依托河北众旺农牧、河北玉兰酒业等龙头企业,以及生猪养殖、玉露香梨、食用菌等特色种养植基础,大力引进培育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重点建设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园区。同时,大力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产业共同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是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片区。稳步推进三区同建、空心村治理,加快厕所革命、垃圾、污水等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并积极探索开展“四村”联创,建设乡村产业特色小镇,打造“三宜”美丽乡村片区,改善农民生活,提升幸福指数。
三是打造一条精品旅游线路。以新时代玉兰精神为依托,统筹推进县委党校迁建、吕玉兰纪念馆改造和玉兰生态林升级工程,加快留善人家文化中心和河北省基层干部培训基地、玉兰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冀鲁民俗民宿体验基地“一中心、三基地”建设,积极打造“玉兰精神”红色文化旅游带。
四是构建一套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网络。以“水、电、气、路、讯”为重点,加快完善“玉兰大道”整体提升等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网络提档升级;以“教、科、文、卫、保”为重点,加快示范区中心联合校、“医养结合”的康养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
五是唱好一台体现新时代农民风貌的文化大戏。在用好央视六集电视纪录片《吕玉兰》、大型现代梆子戏《吕玉兰》等多元化、立体式的文化作品载体的基础上,围绕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扬优秀乡村文化,组织创作反映新时代农民生产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六是构建一套“法治、自治、德治”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用好红白理事会、综治中心、民调会等基层阵地,大力推广玉兰品牌调解室、孝心饺子宴等社会治理品牌经验,建立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机制、建立完善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彻底解决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邢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苑冀川:
谢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