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东新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聚力新动能,驱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换道超车”。图为邢台金牛玻纤有限责任公司包装车间工人正在进行直接纱包装作业。李来贵摄
初步形成“一核、一城、两区、三带”空间格局,一批“大好高优”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提前100天建成运行全省第一条下穿河道、全市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市党代会和市“两会”胜利闭幕以来,邢东新区广大党员干部抓项目、塑产业、重创新、促融合,全力全速加快高质量赶超发展。
近日,记者采访了邢东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史风杰。史风杰表示,邢东新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立大格局、树进取心、施非常策、兴落实风,不断优化空间布局,聚焦现代产业,加快打造邢台创新发展主引擎新高地。
•招大引强积蓄高质量赶超发展后续动力
邢东新区紧盯省市发展定位,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充分利用2035版国土空间规划赋予的空间,聚焦“大好高优”项目引进,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科技研发、商务服务、商贸物流等现代产业,着力打造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2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战略新兴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现代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
“我们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打好全员招商、顾问招商、商会招商、驻外招商、资本招商等组合拳,增强招商力量、扩大招商成果。”史风杰说,邢东新区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抢抓京津冀产业转移、江浙沪南企北上、粤港澳外企内转等机遇,聚焦500强企业、央企国企、知名民企等旗舰项目,迭代升级招商选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
在史风杰看来,“舍得金弹子、打下金麻雀”是抓项目、促投资必须坚定的理念。该区以“打桩论英雄”、以“见工地、见设备、见产品”为标尺,三级干部常态化包联项目,一对一帮扶、面对面解决困难,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双进双产”。北京未来基业产业园、东裕科技产业园、深圳惠程人工智能产业园、上海芯中城智能科技园、金科激光产业园、赛特斯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园等一批“大好高优”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强化用地保障,实现由“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转变。今年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6%,全市排名第1。
以“一主三覆”为引领,邢东新区研究制定了《加快科技创新10项措施》《企业挂牌上市奖励资金管理办法》《高标准打造人才生态20条举措》等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提档升级。在“五未”土地处置方面,今年1至10月份分别处置供而未用、批而未供土地977.1亩、2047.36亩,占市下达任务的100%、619.92%,参评企业亩均税收增量1.21万元,同比增长26.01%。
•产城融合加快中心城区成长
“通过提升功能、做优产业、塑美环境,实现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史风杰说。
27条总长度61.15公里道路建成并实现通车,尚东片区“回字形”、高铁片区“井字形”互联互通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完成道路配套管网54条(段)、71.5公里,高标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2条。
下一步,邢东新区将突出抓好“十大城市标配”建设,实现城市项目建设重大突破,切实增强城市功能。通过ABO模式,强力推进“三改一拆”,进一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
以高铁站、园博园周边和未来科技城为重点,着力打造3个城市经济生态圈,加快布局各类城市经济综合体,发展壮大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电商经济等新业态;引入实力雄厚的文旅等公司,在园博园植入新业态新模式,聚人气、汇财气,辐射拉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
坚持“公园城市”理念,建成邢台园博园,稳步推进城区景观、城市绿道和“两高”绿廊建设,完成牛尾河改造、东关河修建等项目工程,新增水系1800亩、植树绿化达到10000亩,“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相融”生态格局加快形成。
•创新驱动聚焦高能级平台建设
“建设邢台未来科技城是我们的首位战略。”史风杰告诉记者,邢东新区按照“一年起步、两年赶超、三至五年基本建成”思路,通过“核心引爆、先导示范”,先期建设集中展示中心、院士公寓,跃级提升区域价值,并以此为引爆点,带动整个科技城建设,三年内建成4.5平方公里的先导区,五年内建成1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全力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个“双G”科技城(GDP、GEP)、京津冀知名创客中心。
对标对表京、津、沪、深、江、浙等发达地区,及省内先进城市,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招引政策,实施“人才倍增”计划和“柔性引才”战略,以“千金买马骨”的诚意,努力招引“两栖型”“候鸟型”人才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力争形成“生活、研发在京津,孵化、智造在邢东”高端人才引进模式和优秀大学毕业生竞相涌入的人才虹吸效应。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面对未来,史风杰进一步坚定了邢东新区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城市经济集聚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运用市场力量探索区”建设要求,以项目集聚、平台集聚、人才集聚、要素集聚、政策集聚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路径,以打造“五最”营商环境为服务保障,通过“三链同构”(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新模式,加快实现产城人(产业、城市、人口)、科数造(科创、数字、智造)融合发展,经过三至五年的艰苦不懈奋斗,全力打造“机制活、环境优、要素齐、项目多、人气旺、社会稳”的创新之城、智慧之 城、活力之城、生态之城。(记者 谢霄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