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视频访谈

微视频|赞皇养蜂人:脱贫路上有点甜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杨亚红 张晨光
2020-06-03 09:34:02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 杨亚红 张晨光

  “这是块成熟蜜,尝尝……”初夏时分,荆花、枣花和一些不知名的山花依次盛开着,河北省赞皇县南潘村蜂农褚科峰的150箱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采花酿蜜。

  褚科峰拿刀切下来一块,抹在记者的手指上,“别不好意思,像我这样,吃完再把手指一嗦,太好吃啦!”

河北省赞皇县蜂农褚科峰在仔细观察蜜蜂产蜜情况。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晨光 摄

  按照褚科峰教的吃蜜法,记者半信半疑把手指上的蜜抹进口中。“除了甜,还有花的香气,不是齁甜是香甜……”听记者说完这句话,几个人哈哈大笑起来。

  “这就是绿色、无添加的纯正蜂蜜,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就我们赞皇有,别的地儿,你肯定找不见。”褚科峰介绍着枣花蜜。

  赞皇县地处太行山区,地貌格局大体是“七山二滩一分田”。赞皇大枣古时曾为历代皇家贡枣,果实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百果之首”“天然维生素之王”。不仅如此,赞皇枣树开出来的是目前全国700多个枣树品种中唯一发现的自然三倍体大枣花,而蜜蜂采集这种三倍体大枣花后酿制成的“三倍体枣花蜜”,富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性甘平偏温、维生素C含量较高,是蜜中的精品,为赞皇县所独有。

赞皇县45万亩枣花林海。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晨光 摄

  “一斤蜜能卖到多少钱?”

  “市场价30块钱一斤。”

  靠着100多箱蜜蜂,每年至少能挣8万多块钱。褚科峰家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盖起了二层小楼,买了辆面包车。

  “现在日子过得滋润,和原来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40岁出头的褚科峰是个地道的农民,说起过去的生活就只有四个字:地里刨食。“山多地少,一年下来粮食除了够吃,卖不了几个钱,花钱都得算好账才敢花。”上有老下有小,以前褚科峰经常为了全家6口人的生计发愁。

  “我们这里山多,花也多。一到春天花开了,就经常看见小蜜蜂到处飞着采蜜,后来我就琢磨着养蜂试试。”照着自己听来的土办法,褚科峰养了四箱蜜蜂,家里的日子好过了些。

  当地人守着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蜜源养蜂、售蜜。可那个年代,蜂农们分散在大山深处,由于养蜂技术和养殖观念落后,蜂王产量少,蜜蜂抗病力和采集力都不高。

产出的可直接食用的蜂蜜。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晨光 摄

  “那时候根本不懂,到了秋天该给蜜蜂养料的时候没给,蜜蜂整箱的死,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才刚尝到甜头,还没来得及扩大规模,褚科峰又为养不活蜜蜂闹心。

  “我看你今年的蜂养得不赖,注意别生螨,刚看那一块好像有这个迹象。”

  “嗯,我也发现了,那一块我已经处理了……”

  在养蜂方面,陈秀英是褚科峰的“前辈”,他俩相识于1996年,那一年褚科峰养的蜜蜂死了一大半。

  “那时候挺着急的,这上什么地方能求教蜜蜂该怎么管理啊?后来听说县里边有个养蜂协会,通过跟人家联系,每年参加技术培训。”褚科峰说,陈秀英是蜂农们的老大姐,1995年赞皇县养蜂协会成立,陈秀英是会长。

  “从来没人搞过养蜂培训,原来养蜂就是靠天吃饭的,所以收入少。因为山里边比较闭塞,大家不懂。我出去培训过,所以就想成立个协会,把大伙组织起来请专家过来讲课。”回忆起当时成立养蜂协会,陈秀英说最开始只有22户蜂农报名参加。

河北省赞皇县蜂农褚科峰的100多箱蜜蜂。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晨光 摄

  邀请国内养蜂专家到县里进行技术指导,先后送16名养蜂户到浙江农大深造。赞皇县养蜂协会成立后,还办起了蜂业服务部,为蜂农提供养蜂用具;购买优质种用蜂王,繁育出蜂王免费送给蜂农改良品种;订购《养蜂科技》等20多种养蜂书刊,供蜂农学习……在协会的带动下,赞皇县蜂农养蜂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多数蜂农都掌握了全套养蜂技术。

  “只要保证它饲料充足,蜜蜂就不容易生病。另外,蜜蜂本身有自我调节能力,经常从外面采点蜂胶,拖到蜂箱边上,对蜂群也能起到一个保护作用。”打开一个蜂箱,褚科峰拿着一块爬满蜜蜂的蜜板向记者介绍这些年他从养蜂协会学到的养殖经验。前年,他还被评为赞皇县的“最美养蜂人”。

  “我们现在搞培训,大家都愿意参与,不用我说,他们主动问什么时候有专家老师过来。”陈秀英说,每年5月份搬着蜂箱外出,9月份回家,养蜂人虽苦,可不少生活困难的乡亲靠养蜂过上了甜蜜的日子。

  目前,赞皇县共有1260家养蜂户分布在11个乡镇96个村,共养蜜蜂5万多箱。原来贫困的村民,如今大部分靠养蜂年收入3万元以上,有些蜂农的年收入5万至8万元。养蜂业成为赞皇县继大枣、核桃产业之后的又一大富民产业。

关键词:养蜂人,赞皇,脱贫责任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