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牛城要闻

【奋力夺取“双胜利”·记者走基层】脱贫户闫立方的“庭院加工厂”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路娟 刘延丽
2020-05-28 10:55:00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 路娟 刘延丽

  “这些都是我们加工的书包,一天能加工300件。”闫立方拿着做好的书包对记者说。

  在过去的3年,邢台市柏乡县南江村村民闫立方的生活,与加工包紧密相连,她靠加工包脱了贫,不仅成了“庭院加工厂”的老板,还吸纳本村20个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闫立方的“庭院加工厂”。长城新媒体记者 刘延丽 摄

  人穷志不穷 贫困户脱贫当“老板”

  “听说学生们快开学了,太开心了,我们的活儿又多起来了。”闫立方笑着对记者说。

  闫立方今年40多岁,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打工养家,她在家照顾孩子,一儿一女,生活和和美美。

  2015年,闫立方丈夫突遭车祸,离开人世。没有了家里的顶梁柱,闫立方的生活顿时艰难起来。2017年3月,闫立方被南江村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三口吃上了低保,入股光伏发电项目。

  生活虽然有了保障,但日子并不宽裕。“有一次儿子跟着我上街,想吃雪糕,就一块钱,硬是没舍得给孩子买。”一起这件事,闫立方的眼圈就红了。

  “穷一时可以,不能穷一辈子。”从那时候起,闫立方就下决心,一定要脱贫。

闫立方正在加工书包。长城新媒体记者 刘延丽 摄

  因为有缝纫基础,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推荐她去加工书包。“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上了一台机器。一开始自己做,后来借钱又上了三台机器。” 2017年4月,闫立方的“庭院加工厂”正式建立,她把住房一分为二,一半住,另一半做加工。

   干起了“庭院加工厂”,南江村里的妇女就成了闫立方招工的首选。“我挨家挨户去家里请工人,有的村民怕咱给人家开不了工钱,那些信任咱的村民就跟我干起来了。”

  2018年,村干部和当地扶贫干部找到她,“国家针对贫困户的‘小微贷’政策下来了!”得知这个好消息,闫立方当时就填了申请表,“没过几天,2万元的无息贷款下来了。我就拿着2万元添了6台机器,日子也越来越好。”

  2019年,闫立方一家三口人均收入达到7770元,成功脱贫。

  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立方是我们的老师,有什么新款都是她先学着做,她学会了,再教给我们。”说话的是50岁的李现珍,她在这里干了3年,是闫立方最早的一批工人。

  “我来的时候没有一点基础,跟立方学习了半个月,现在一天能做七八十件,做一件七八毛,一天能挣五六十块。”李现珍边干活边说,动作非常熟练。“我腿脚不便,其它活儿也干不了,这个工作非常适合我。”

  闫立方说,在这干活的村民最小的30多岁,最大的60多岁,工作时间也自由。“我们也分几个工种,有做前片的,有做后背的,不同工种计算工费也不一样。”

  在这些工人中,47岁的刘聚霞就是做背包后背的工人。2017年,刘聚霞丈夫病逝,留下一堆外债,成了村里的贫困户。看着刘聚霞日子难过,闫立方主动找到刘聚霞,让她来上班。“从心里我挺感激立方的,手把手教我,我学得慢,她也不嫌弃。” 刘聚霞说着红了眼睛。

  刘聚霞的婆婆卧病在床,每天总是安顿好婆婆,才来上班。“我在这里干了快两年了,做一件后背四五毛,一天能挣30块钱,现在我们大家都抢着来,立方人品好,从不欠我们工钱。”

  从一台机子到现在二十台机子,闫立方的“庭院加工厂”现在已经为村民提供了20个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南江村提起闫立方,村民们除了感谢,还会竖起大拇指。

村民李现珍正在工作。长城新媒体记者 刘延丽 摄

  “小微贷”额度提高了 “庭院加工厂”要扩建

  “有了驾驶证,我打算买一个小货车,送货用。”闫立方从屋里拿出刚考的驾照,开心地向记者炫耀,“现在送货用的是一个电三轮车,一天最少跑一趟,货多的时候,一天得跑三趟。”

  “把加工好的货送到哪里,有多远?”记者问。

  “从我们村送到高邑县的破塔村,来回8公里。”

  “还记得送了多少趟吗?”

  “不记得了,走了无数次,这条路太熟悉了。”闫立方回答说。

  在攀谈中,闫立方告诉记者,前几天村干部和扶贫干部又来了,这一次又带给她一个好消息,“小微贷”额度提高了,她可以贷到5万元。

  虽然今年上半年生意不如以前,但是学生们正常开学后,生意也能慢慢好起来。“今年12月份之前贷的2万元就到期了,先把钱还了,再贷5万元,我把车间都收拾好了,还能上几台机子,扩大一下生产规模,也能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岗位。”闫立方指着家里的配房说。

关键词:脱贫,就业,邢台责任编辑:魏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