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邢台要闻

当高考遇到端午,师长们的别样寄托:以家国情怀成就光明人生

来源: 邢台日报  作者:刘东甲
2019-06-08 19:37:30
分享:

  据邢台日报讯(刘东甲)2019年的高考与我国传统节日端午相遇,这样今年的高考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无论是家长、亲友亦或老师,回想着屈原为国家与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在衷心祝愿子弟们“金榜得中”的同时,他们又多了一份别样的寄托。

 

  “以家国情怀成就光明人生”

  邢台市第三中学校长李德升出生于沧州地区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上世纪80年代,还在读高中的他,便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他欣喜不已。当1987年他参加高考时,他与大多数同学一样,都向往着走出农村,过城市的生活,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他却多了一份时代的使命感。

  “赶上了好时候,上了这么多年学,能为这个时代和国家做些什么?这是青年时代的我常常思索的问题。”李德升回忆说,他当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懵懂的觉得不能辜负这个好时代,要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因为有了这个懵懂的念头,经过一般淘汰率的高考前预考后,他和那些和他有着同样抱负的同学们开始拼命背书、做习题、记单词,连吃饭都拿着单词本看,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都不回宿舍睡觉,以至于学校安排专人员强制学生回宿舍休息。晚上学不到太晚,就早起两三点偷偷起来到教室点着煤油灯学习,如此的争分夺秒,仅仅希望多记一个单词、多背一个知识点,让自己离心中的抱负更近一点。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正生逢其时,既面临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所以希望大家在高中最后一段征程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肩负社会责任,以家国情怀成就光明人生。”李德升说。

 

  用所学知识贡献“时代力量”

  市民张武栋是一名高考考生的父亲,当在6月7日,目送儿子进入考场时,用他的话说:“心里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情愫。”这种情愫既有眼前对儿子考出好成绩的期盼,也有对儿子未来能成为国之栋梁的希冀。

  “这是我的二儿子,我的大儿子早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因为特殊历史原因没有上过大学,但并不妨碍我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张武栋说,今年高考遇上了端午,他记得自己小时候,端午节只知道吃粽子,后来慢慢长大,才渐渐明白了端午的意义。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由于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遭到了贵族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被赶出了都城,流放至沅、湘流域。可敌军入侵,国家日益衰败,忧国忧民的他心如刀割却又无能无力,最终只能抱石投江,以死相谏。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纵身一跃,消逝的只是肉体,可低沉吟唱下的大义凛然却是对国家的无尽希冀。”张武栋说,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人们终究无法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可是今天的人们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希望考生们抓住时代机遇,大展抱负,用所学知识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存报国之念,做社会有用之人

  “九十年代的农村依旧困苦,早晨,叫醒我们的不是一阵阵起床的哨声,而是肚子咕咕的叫声。”虽然20多年过去,回忆起自己高考的那个年代,刚刚带完高三毕业班的邢台市三中教师吕胜松依旧记忆如新。

  虽然物质条件相对现在显得匮乏,但这并不妨碍吕胜松和同学们一起憧憬未来。作为理科生,他和那时的大多数男生理想一样,当一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十八九岁的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心,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或工程师。在课余,他和同学们畅想着大海与蓝天的秘密,畅想着中国飞机飞在世界各地,也畅想着去大城市,将大城市建得更加现代与多元,伴随着理想,他们努力拼搏了3年。

  “毕业后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与我渐行渐远,消逝在为高考而奋斗的岁月里,虽不能去蓝天去大海实现更远大的梦想,但我依然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传道,授业,解惑,可以带着我的学生实现他们的理想,润物细无声,想想,我又何尝不是幸福的呢?”吕胜松说,他希望他的学生能够记住自己高考与端午相遇的经历,心中长存报国之念,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便是他做为教师最为值得骄傲的事。

关键词:高考,端午,国家,理想责任编辑:魏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