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邢台要闻

祖国颂·长城实播|绿水青山看河北 山水泉城 魅力邢襄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2021-10-11 12:11:00
分享:

  巍巍太行,莽莽苍苍,中华龙脊八百里,最绿最美在邢襄。

  近年来,邢台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空气质量“退后十”,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矿一体治理、修复和保护。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邢台,邢襄大地“气质”更美了、“颜值”更高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生活舒适度、幸福感越来越强烈。一个充满希望的美丽邢台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环保投入不设上限

  钢铁企业打出绿色“金名片”

  第一站:邢台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

  走进德龙钢铁,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正在生产的钢铁企业。厂区内处处都是景观,道路两侧的建筑外墙、设备、管廊支架、料场、围栏等,都利用废旧钢板封闭并进行了美化。太行山水、千米万朵牡丹图、南海风光、百鸟图……员工们绘制的系列绘画作品,达到了近10万平方米。一面格外醒目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象墙表达了德龙钢铁凝心聚力打造钢铁企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标杆的决心。

  邢台市的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曾是一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民营钢厂,工人们说到过去的工作环境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仰头一脸灰,抬脚满是土”。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邢台市曾给德龙钢铁下过最后“通牒”:利税再高,环保不到位就立即关停!

  痛定思痛,德龙钢铁立下“打造世界级洁净钢厂”的目标,坚持“环保投入不设上限”的理念,按照生产洁净化、制造绿色化、厂区园林化、建筑艺术化、标准4A化的“五化”标准,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33亿元,将环保一步步做到极致。

  “首先,在环保治理方面,我们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尘点进行封闭收集,建设除尘设施,对道路进行全面硬化;物料由最初的露天堆放,到建设挡风抑尘墙,再到现在的物料全部进入全封闭料场,厂区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谈起公司的环保举措,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环保部部长霍增河如数家珍。

  一项项设备的投入使用、技术创新,使排放标准达到比国家超低排放标准更严苛的“德龙标准”。

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内绿树成荫。长城网记者 郭硕 摄

  目前,德龙钢铁成为了全国第一家在产钢企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厂区内绿意盎然,抬头可见一处处精心打造的景观,烧结馆、炼铁馆、炼钢馆、轧钢馆,甚至污水处理、废热废气发电等“展馆”,火遍网络的“金刚园”更是成为邢台著名的“打卡地”。

  2020年11月,德龙钢铁获评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环保绩效A级企业”,是全国首批5家钢铁A级企业中唯一的民营企业。“成为A级企业,意味着在秋冬重污染应急预警期间,德龙钢铁可以不停产、不限产,我觉得这就是环保治理给企业带来的最大效益。”霍增河骄傲地说。

  尝到了环保治理的“甜头”,更深知环保治理的重要性。霍增河表示:“今年一季度,我们重点推行完善了‘环保示范岗’评选管理模式,激发全员参加环保治理的积极性,提升现场治理水平。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年内持续投资实施8项环保治理项目,在达到超低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减排,做好邢台环保的‘金名片’,为邢台市的‘绿水青山’尽企业应尽的责任。”

  由荒变绿 由绿变富

  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美

  第二站: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

  金秋时节,走进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青山掩映,花果飘香,一副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前南峪村地处太行山东麓,这里林木覆盖率94.6%,被林业、生态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太行生态第一村”“中国绿色村庄”。

  “这两天尽管一直是阴雨天气,但开着私家车,带着老人孩子,来采摘苹果、吃农家饭的人挺多。”前南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天林告诉记者,前南峪村民把刚从树上采摘的新鲜苹果摆到路边,吸引了许多游客边品尝边挑选购买。

  “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穷啊!”回忆过去光景,郭天林深有感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前南峪到处是荒山秃岭,植被稀少,自然环境极差,经济十分落后。1963年,七天七夜的暴雨给前南峪村带来了灭顶之灾,山洪过处房屋几乎一间不剩,340亩农田也被冲毁。

  改革开放以来,前南峪村始终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数十年如一日实施山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家园,建起以板栗为主,干鲜果树达32.64万株果品生产基地,林木覆盖率94.6%。期间曾忍痛砍掉年纯利润860万元的村办污染企业,实施“二次创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果品深加工,并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航拍图。长城网记者 郭硕 摄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近年来,前南峪着力打造“红”“绿”结合的特色旅游风景区。一方面,充分发扬“抗大”精神的红色传承,同时根据村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长和求知、求美、求乐的文化新愿景,建设功能完备的文化大院和图书室、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让村民生活在乡风文明、精神富足、和谐向上的环境氛围中。65岁以上老人、党龄在30年以上的老党员每年都可以享受到村里的养老和保健补贴,每位村民按人头年底亦可享受生活补助,考上大学的一次性奖励6000元……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富民举措,让村民切身感受到党的好政策和集体经济发展的优越性,在于无声处深深播下了新时代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

  产业兴才能带来百业兴。在“红绿融合”生态发展思路指引下,郭天林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向青山、红色资源要发展。先后请来150余位技术专家,换种品优价高的经济林,在山脚沟谷发展西洋参、红小豆等高效作物。“林材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模式日臻成熟。

  2020年,前南峪全村社会总收入1.96亿元,集体纯收入2680万元,人均纯收入18600元。80%的家庭从事农家乐、旅游观光、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全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一年一个新台阶。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前南峪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谈及下一步的规划,郭天林坚定地表示:“我们领导班子和村干部要继续为民办实事,壮大集体经济,让我们老百姓更富裕,腰包更鼓,钱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荒山变绿坡

  小核桃撑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第三站:临城县绿岭核桃小镇

  临城县绿岭核桃小镇位于邢台西北部,太行山区。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干旱荒凉的贫瘠之地,乱石满坡,杂草横生。既不适宜耕种,也不适宜造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临城县涌动着开发荒山的热潮。1999年,在邮电局上班的高胜福响应号召,与人合伙在狐子沟入股承包了3000多亩荒地,成立了绿岭公司。

  “天当被,地当炕,坐在地上吃干粮,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回忆,“在李保国老师的带领下,开荒种树,发展核桃产业,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在这期间,他们攻克了太行山浅山区荒山治理难题,“这里都是鹅卵石加黄泥土,什么都不长,我们挖走了五百多万立方米的鹅卵石和黄泥土,用黄土进行回填,栽上了核桃树。”

  “薄皮核桃的特点是个大、皮薄、好吃、好看,用手一捏就开,吃起来非常方便。”高胜福介绍,绿岭核桃种植基地是李保国生前试验薄皮核桃技术的主要基地,李保国带领乡亲们克服了苗木成活率低、“倒春寒”等困难。“李教授虽然走了,但是他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沿用至今。”高胜福说。按照李保国教授的种植方式,种植新品种,他们在绿岭开始了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核桃林逐渐遍布整个山岗,昔日荒坡披上了美丽绿装。

临城县绿岭核桃小镇。长城网记者 郭硕 摄

  2012年以来,绿岭公司投资建成了核桃综合深加工项目,开发出核桃乳、烤核桃、核桃奶片、核桃油、核桃肽、核桃胶囊等6大类30多个产品,每年加工核桃原果两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近10亿元。在临城县的大力帮扶下,绿岭公司逐步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科技带动、就业创业的扶贫带富“绿岭模式”:通过“统一提供优质苗木,统一核桃树管理技术,统一核桃树种养模式,统一生产物料供给,统一核桃品牌,高于市场价回收核桃”的合作经营模式以及贫困户入股分红模式,直接带动7000多农户增收致富。目前,临城县发展核桃达20多万亩,带动临城县100多个村、1万多户农民通过核桃产业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高胜福专种核桃二十多年,被称为“核桃哥”。2021年2月,他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这是对“核桃哥”带领群众走出核桃扶贫路成功的肯定。他说:“现在看到农村的路通畅了,环境也变美了,心里感到高兴。很多村都通上了天然气,基础条件都得到了大大改善。今后,我们将继续带领老百姓把核桃产业发展好,把核桃产业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做好,增加他们的收益,带动更多的老百姓通过核桃产业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实现乡村振兴。”

  “郝式造林法”

  让绿色断带变林海

  第四站:邢台市信都区南石门镇姚平村(太行山浅山丘陵区)

  金秋时节,走进邢台市信都区的浅山丘陵区,扑面而来的是蓬勃的绿色,一棵棵树苗在白色育林板的呵护下显得格外醒目。但是12年前,由于气候干旱、立地条件差,这里曾是一条南北长51公里、东西宽18公里的绿化断带,放眼望去满眼荒芜。

  在基层从事林业工作几十年的郝景香,2009年退休后,不顾家人反对,主动请战,带领造林队伍走上信都区(原邢台县)造林难度最大的“硬骨头”地带。他发明的“郝式造林法”成功破解了浅山丘陵生态脆弱区绿化难题,它不仅解决了浅山丘陵区缺水少雨的不利因素,变雨季造林为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造林,大大延长了造林时间,还稳定提高了造林时效。

  “太行山的浅山丘陵区立地条件差,多属石灰岩地质,土少石多,山场贫瘠,干旱少雨,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活率低。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父亲郝景香经过大量反复的实验和无数次的失败,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套塑料袋、埋玉米轴、盖石板片、靠育林板’的浅山丘陵区容器苗造林技术,也就是人们说的‘郝式造林法’。”郝景香的儿子郝文朕骄傲地向记者介绍。2017年,他辞去市区稳定的工作,跟着父亲专职种树,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带领队伍。

一棵棵树苗在白色育林板的呵护下显得格外醒目。长城网记者 郭硕 摄

  “郝氏造林法”的经典模式主要针对侧柏、油松两大树种。为实现混交造林、减少病虫害及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当地的旅游发展及村民收入,郝景香和郝文朕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2017年,郝景香团队在信都区太子井乡一带尝试用“郝氏造林法”种植酸枣10万余株、黄连木0.5万株。2018年,郝景香团队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同行的经验做法后,创造性地提出“七彩太行”的设想,进一步采用了山桃、山杏、黄栌等本地乔灌木树种,当年在信都区太子井乡一带发展1万多亩。混交造林不仅实现了绿化荒山的初衷,也为当地居民带去了经济收入,做到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郝景香专业造林队在郝景香和郝文朕的带领下,先后实施了邢左路绿色通道工程、生态防护林国债造林工程、皇羊路绿色通道工程、退耕还林荒山匹配造林工程、中央财政补贴造林工程、邢台市水生态修复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等重点工程。他们还营造了董家沟生态防护林亮点工程、邢汾高速水生态修复精品工程、邢和路荒山绿化工程、邢衡高速省级太行山绿化试点示范工程、德龙钢铁造林基地工程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显现。八年来,采用郝式造林法造林13万多亩,植树1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5%以上。

  水清岸绿

  市民打卡又添新“网红” 

  第五站:邢台市七里河畔

  清风拂过七里河,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不时有鸟儿掠过。不远处,游玩的人三五成群。漫步河边,不少市民感叹,“这几年,七里河的水越来越清澈,景色越来越漂亮。”家住邢台市信都区阳光水岸小区的吴先生感叹道,现在七里河到处很干净,每天晚上出门溜达一圈,睡眠质量都提高了。

  据了解,近年来,邢台市开展了水系专项整治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河流管护,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健康河。邢台市也多方协调,尽可能多引水、多蓄水,使七里河河道内形成持续水面,改善河道景观,提升水生态环境,今年以来南水北调已向七里河累计补水5600余万立方米,在改善沿线水生态的同时,极大满足了沿线群众的亲水需求。同时加强河道保洁,清理河道水草,改善和保护河道水质。

邢台市七里河航拍图。长城网记者 郭硕 摄

  自推行河长制以来,邢台市城管局七里河建管中心结合河长制工作六大任务,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有序推进河道生态治理,让邢台市民享受家门口的水域风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同样能够带来金山银山。邢台市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抓好环境污染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着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着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策划:杨日明

  监制:冀伟 李子超

  统筹/文字:齐彦红

  视频:郭硕

  出镜:魏亚慧 刘俐验 程俊英 任晓璐 刘波

  编辑:齐彦红 郭硕

  海报:魏亚慧

关键词:绿水青山,生态文明,邢台责任编辑:齐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