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社会

河北:唤回绿水青山 再造金山银山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郭庆敏 高航 王林红 李元华
2021-08-17 11:21:38
分享:

    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高航 王林红 李元华 郑世繁 武佩剑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炎炎夏日,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却清爽宜人。微风徐来,空气中能嗅出花的芬芳。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很多人会来到塞罕坝,享受这里的蓝天白云与青山碧水。”在塞罕坝经营着一家民宿的胡静说,她的生意越来越好。

  胡静和她经营的民宿。长城网记者 张嘉琪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河北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植树种草,绿富共赢

  在外闯荡了十几年之后,郭春燕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

  曾经的前南峪村,是“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的不毛之地。1963年,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了村里仅有的几百亩耕地。

  “当时,全村人横下一条心,跟荒山秃岭叫板,誓要再造绿水青山。”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记者,“治山植树”的过程中,村里有4位年轻人献出了生命,12位村民落下终身残疾……

  绿树掩映中的前南峪。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达94.6%,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几年,一场暴雨让附近村庄受灾严重,而受到树木保护的前南峪村却损失不大。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依托丰富的绿色资源,前南峪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20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460万元,带动其他行业收入8760万元。郭春燕就是“绿色前南峪”的受益者之一。

  “在外打工挣钱不多,不如回家自己干。”郭春燕说,回村后,他开了一家超市,“得益于游客越来越多,我一年能挣10多万元。”

  返乡创业的郭春燕。长城网记者 王林红 摄

  不只是前南峪,放眼望去,燕赵大地绿潮涌动、绿意盎然。

  在塞罕坝,几代人克服恶劣环境,在茫茫荒原上营造出百万亩林海,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在雄安新区,作为“先植绿、后建城”新理念的创新实践,数十万亩“千年秀林”拔地而起,在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的“未来之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

  “千年秀林”拔地而起。资料图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40年来,河北省累计植树41.55亿株;“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5%;“十三五”以来,河北省共完成“三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72.2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3%,高于全国水平1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河北省完成营造林450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5%,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

  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镜头:

  道路两侧绿树成行;爱草、护草、种草活动蔚然成风;参加义务植树的人越来越多;林长制、草长制的推行,将林草资源的保护责任压得更实……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河北底色。

  生态修复,活力再现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一拨,位于河北省武安市中寨村的一座“花果山”曾经矿渣遍地、粉尘弥漫。

  “这里是燕山铁矿区的遗址。”中寨村村民李海潮介绍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里曾连续开采了20多年。那时候,污染很厉害,连草都长不好,更别提种庄稼了。”

  增绿于山,修复生态,刻不容缓。2008年,武安市开始对矿山进行治理。“这可是大好事,我想参与矿区改造后的建设开发!”当时任中寨村党支部书记的郝运生动了心,在燕山铁矿区开建农林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

  治理前后的武安燕山铁矿区。资料图

  山坡上建起了养殖场,梯田里种上了农作物。随着“作物—饲料—动物—沼气—果树”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渐露端倪,昔日衰败的矿区恢复了生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循环经济产业园不仅改善了村里的环境,还给村民创造了致富机会。”郝运生说,园区常年用工七八十人,平均每人每月可以收入3000元。

  燕山矿区治理只是河北省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一个缩影。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已修复绿化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迹地3705处、24.89万亩。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河北省坚持加强统筹协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质量和环境发生了历史性新变化——

  通过疏浚河道、建坝蓄水、植树绿化等措施,一度干涸断流、垃圾成堆的滹沱河重现碧水清流、蓝绿交融的生态美景。

  通过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等综合治理,2020年,“华北明珠”白洋淀的水质达到近10年最好水平,实现了“全域Ⅳ类、局部Ⅲ类”的目标。

  通过陆海统筹、系统治理,河北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2020年,河北成为全国唯一海域消除劣四类水质的省份,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9%。

  ……

白洋淀风光。资料图

  近年来,河北省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使燕赵大地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和7500万河北人的幸福生活增长点。

  “我小时候憧憬的碧水蓝天终于出现了。”住在滹沱河畔的正定县城杨庄村村民付振国说。

  动能转换,绿色发展

  昔日“水泥之乡”,今成“绿色长廊”。

  走进石家庄市鹿泉区,水泥厂“扎堆”的情景早已不复存在,替代的是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为主的绿色生产项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多时,全区有水泥厂160多家。”鹿泉区科工局副局长贾彦军介绍说,当时,石厂放炮取石的瞬间,灰尘铺天盖地。

  那时候,家住鹿泉区东胡申村的王增举名下,有4个采石场和1家水泥厂,一天能收入5万多元。

  王增举关停水泥厂,吃起“旅游饭”。长城网记者 王林红 摄

  随着河北省去产能和环保措施的趋严,几年前,王增举关停了采石场和水泥厂,改行做起了生态旅游生意。“这里有山有水,交通又方便,发展生态旅游,一定很有前景。”王增举说。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才有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近年来,河北省切实推动绿色转型,加快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步伐,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创新驱动风生水起。

  前不久,又一单为客户量身打造的高镜面时效塑料模具钢在河钢顺利下线。

  从接到客户订单的那一刻起,河钢的智能制造系统就开始敏捷反应:从原料组织到产品交付,实现了“一站式”处理。

  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转型升级就能成为新财富。河钢集团总经理王兰玉表示,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企业精细化、高端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河北大地上,流传着众多“美丽转身”的故事。资料图

  何止是河钢,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在河北大地处处上演。

  位于河北省曲周县的晨光生物科技集团,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硬是将辣椒红色素等产品的产销量做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

  “科技创新,不仅能去除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还可以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说。

  经过持续攻坚克难,河北交出了一份“有质量”的“去调转”答卷——

  超额完成“十三五”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火电、焦化等六大行业去产能任务;钢铁产能由峰值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河北省目前已无落后产能。

  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今年上半年,河北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相比“十三五”初期,河北省万元GDP能耗已累计下降超过20%,迈入绿色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回应广大群众所想、所盼、所急,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十三五”时期,PM2.5平均浓度降幅接近40%;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达到2013年以来历年同期最好水平;7月份,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创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单月历史新低……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北正从愿景变成现实。

关键词:河北,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责任编辑:刘俐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