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教育

【长城视评】学校再缺钱也不能把家长当“唐僧肉”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视频部
2019-04-15 12:16:53
分享:

  近日,湖南娄底第三中学陷入“强捐”舆论风波。该校要学校要建设文化校园,有“文化石碑”“艺术走廊”等项目,由于经费有限,向全体师生发起募捐。“要求一个班完成8000元的捐款”,不少家长表示“为了孩子,不得不捐”。家长认为这是变相“强捐”。

  随后学校回应称,学校是完全本着自愿原则的,“不存在指标,是个别班主任处理不妥当,已作批评”。不否认,教学设施的改善、文化氛围的加强,最终受益的是学生。然而,当捐款倡议加上一定的“任务指标”,并随时公布家长们的捐款金额后,捐款建设校园俨然就会变了味儿。

  虽然涉事学校一再坚称是“自愿”,“个别班主任处理不当”,但不“自愿”、不“捐款”行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在家长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为改善学校环境做出一点贡献,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但捐与不捐,捐多捐少,应该自愿,不能变相给家长施加“压力”,“逼迫”家长“自愿捐款”。

  据报道,就募捐一事,班主任召开了家长会议。一家长表示,“我们不想捐的家长也不好意思不捐”,主要是班主任把捐款金额公布到家长群了,不捐显得不合群。该家长认为,公开金额完全可以等捐款活动结束之后。

  近些年,学校搞变相“强捐”的事件并不少。有为了学校校庆号召“自愿捐款”的,连贫困生也得捐;有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改善教学设施要求捐款的,还设定了最低额度……如此“自愿捐款”,花样百出,实质上就一点——让你掏钱却不让你说话。

  在家、校之间,多数情况下,学校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学校、教师的一些要求,除非特别过分的,家长也会尽量满足,彼此心照不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迫的“自愿捐款”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

  进而言之,学校之所以能够要求家长“自愿捐款”,实则是以学生作为筹码。家长自然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够过得好些,为学校发展“出钱出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但主动捐与被动捐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后者则可以理解为学校、教师以权谋利。而有些人之所以“有恃无恐”,因为他们拿着“自愿”做“挡箭牌”,事情败露后,也可以退而为守,甚至“甩锅”。但不管事后找到多么看似正当的理由,都难掩“强捐”的事实。

  学校搞变相“强捐”,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更伤害了家长对教育关注的热情,理应严格禁绝。

  说到底,是不是真正将学生放在第一位,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强不强,与学校多一块或少一块文化石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郭慧岩)

关键词:强捐,学校,家长责任编辑:李子超